中德总理见证“中国制造2025”握手“德国工业4.0”

  上海千实讯:5月31日下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柏林与德国总理默克尔举行中德总理年度会晤。两国总理共同见证了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的携手发展
  李克强说,中方愿将“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等发展战略更好对接,深化制造业、能源、航空、创新、中小企业等合作。希望德方为中国自主研发制造的大飞机C919取得欧盟适航认证提供支持。
  “中国制造2025”携手德国“工业4.0”,促成大量中德制造业企业成功联姻。未来中德两国企业在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领域还有很大合作空间。
  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16年中国对德投资29.4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8%,存量88.27亿美元。同一年,德国对华新增投资项目392个,投资逾27亿美元,累计投资项目9394个,投资存量281.8亿美元。
  举一些例子,比如近年来,华为与思爱普公司合作提供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宝钢与西门子联合探索钢铁行业的“工业4.0”,海尔与德国弗劳恩霍夫物流研究所合作打造天津洗衣机智能化互联工厂,美的集团收购德国库卡机器人公司……一大批中德制造业企业成功对接,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层次不断升级。
  这说明,“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对接,是相互学习和相互借鉴的过程,也是互惠互利的合作。
  工业是我国经济的中坚支撑力量,但是传统增长模式已经走不通,创新转型、提质增效已刻不容缓,因此,中国工业4.0智能化改造是中国制造业升级的必由之路。
  而李克强总理倡导效仿德国模式,推出的中国版工业4.0模式,主要体现在十三五期间的《中国制造2025》规划里面。作为顶层设计,《中国制造2025》规划重点实施领域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医药与生物制造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
  《中国制造2025》作为中国工业4.0的国家战略,是一个持续10年,面向未来的计划。
  工业4.0是以智能制造为主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意在转型和升级。工业4.0的主题投资也将始终贯穿其中,一批千亿市值的公司将在此诞生。
  因为从历史上看,每一次工业革命都诞生过千亿市值的公司 :
  工业1.0以1780年瓦特改良型蒸汽机投入使用为标志,历时约100年;
  工业2.0以1880年电动机的使用为标志,工业2.0历时近90年;
  工业3.0以1969年个可编程控制器(PLC)的使用为标志,已历时45年,还将继续10-20年;
  工业4.0以智能制造为标志,变革实际上刚刚开始,率先提出工业4.0的德国要成功实现也至少需要15-20年时间,因此中国可能需要更长时间。
  中国版工业4.0的核心是工业化+信息化。工业互联网是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互联网+’早实现的行业之一。据工信部估算,未来20年中国工业互联网发展至少可带来三万亿美元左右GDP增量。
  工业4.0是一个全新的时代,预计需要30年以上发展延伸,按工信部部长所说:德国是从工业3.0串联到工业4.0,中国则是2.0、3.0一起并联到4.0。据统计中国企业整体处在2.0阶段,大企业处在3.0以上,所以4.0是一个比较长远的图景,需要走很长时间。我们以脚踏实地的心态,根据实际情况,一步步推进。
  在未来的工业4.0时代,软件将定义一切,软件定义机器。所有的工厂都是软件企业,都是数据企业。但中国很缺少强大的工业软件公司以及机器人公司。所以这一轮产业革命德国和美国将占据主导权,是阵营,中国和日本是第二阵营。
  中国是概念盛行的环境,需要理清的是在我国工业4.0是“互联网+”的一个组成部分,“互联网+制造”是德国版的工业4.0,也就是中国制造2025。中国政府推出相对应的工业4.0,就是中国制造2025,美国政府推出的是工业互联网,德美中在本质内容是一致,就是智能制造。
  从中国在移动互联网和第三产业的起跑上可以看到,中国的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远远胜于硅谷,未来很有弯道超车的机会。在工业4.0的风口,投资要在熟悉的产业进行垂直投资。
  工业4.0的核心是智能制造。它对我们中国的整个产业影响巨大。中国作为制造大国,所以工业4.0不仅仅影响经济,也影响整个中国未来的发展。
  1)首先影响就业,在制造领域里,就业人员达8000万以上。
  2)其次影响经济出口,因为低端出口是我们现在的主流模式。
  3)第三会影响军事国防,高科技是未来军工行业的主要竞争。
  所以说工业4.0将会影响到我们所有的产品生产、制造、流程、供应链,正在颠覆传统工业的整个生产模式。在新一轮全球工业革命,各国都在构建自己的智能制造产业体系,体系背后是技术体系、标准体系、产业体系,是智能制造产业生态系统的主导权。各国新一轮工业革命的竞争,是未来全球新工业革命标准之争。
  我们都知道工业4.0受益的行业包括:互联、集成、智能生产、数据处理、产品创新。
  这里面分为10个相关子行业:射频识别(FRID)、传感器、机器视觉、智能机床、云计算、3D打印、高端机器人(300024)、工业以太网、系统集成、工业自动化。

2017-06-07 15:03